世界粽叶大全

发布时间:2024-07-19 作者: 安博体育电竞网址/草坪

  芦苇是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,生长在灌溉沟渠旁、河堤沼泽地等,世界各地均有生长。端午佳节适逢仲夏,新生芦苇长成了郁郁葱葱的青纱帐,修长的苇叶片片青翠欲滴,因此,我国民俗有在端午节用芦苇叶包粽子的习俗。相传,我国在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,在北方一带尤为常见。采撷宽大的苇叶稍加修剪,浸泡一夜之后煮上片刻,色如碧玉的苇叶便可用于包粽子了。最终的成品带着芦苇叶的清香,十分可口。

  芦苇叶较为窄长,裹这种粽子难度极高,一般至少要三片,拼在一起才能包出一个完整的粽子,只有高手方可胜任这项工作。

  所谓菰,即人们常叫的茭白。菰叶即茭白叶。这是古时最先用于包粽子的,历史最久。西晋周处《风土记》称:“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,尖角,如粽榈叶心之形。”盘点全球顶级食材,探索珍奇饕餮盛宴。更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《岁时杂记》载:“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叶裹黏米,名曰角裹,相遗,俗作粽。”宋代陆游“盘解青菰粽,哀其将簪艾一枝”说的也是菰叶包的粽子。

  箬竹,禾本科箬竹属植物,生长在广袤的丛山峻岭中,根系发达,生命力强,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护植被,而且更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,是山区百姓的“绿色银行”。

  野生的箬竹多长在山区,其叶宽大,形如扁舟,碧绿青翠,用以包制江南一带流行的三角和四角粽子是最好的。煮后仍然深绿的叶子一剥开,清香扑面而来,“玉粒量米水次淘,裹将箬叶芋丝韬。炊余胀满崚嶒角,剥出凝成细纤膏。”清诗人谢墉写的《粽子》,大概就是想象中最好的粽子的模样了。

  柊(zhong)叶可以说是完全为了粽子而生。何谓柊叶?这是一种普遍生长于岭南、云南及亚洲南部的竹芋科植物,其叶如芭蕉,常用于包裹物品。柊叶最早载于清人的《南越笔记》:“有柊叶者,状如芭蕉叶,湿时以裹角黍,干以包苴物,封缸口,盖南方地性热,物易腐败,惟柊叶藏之可持久,即入土千年不坏。”又《广东新语》“五月朔至五日,以粽心草系黍,卷以柊叶,以象阴阳包裹。”

  带有长长叶柄的柊叶形状近乎椭圆,大二三十公分,长四五十公分,与几个手指般大的菰叶、箬叶、苇叶相比,算是真正的“大哥大”。由于柊叶生长地方有限,因此只有岭南的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省区用柊叶包粽子。柊叶经蒸煮杀青、灭菌,呈土黄色,韧性好,散溢着一种独特的香味。用柊叶可以包出重大三四两一个的大肉粽,与长江南北的小角粽相比,可以可以称为粽王了,其味浓香,柔软滑舌。

  现代诗人陈志岁在《咏荷》中曰:“身处污泥未染泥,白茎埋地没人知。生机红绿清澄里,不待风来香满池。”荷,既有荷色,亦有荷香,自古以来就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扬。以荷叶入菜,在我国自古有之,荷叶鸡、荷叶饭、荷叶茶、荷叶粥等,除了那独特的清香之味备受人们喜爱,还有清热解毒、消暑利湿,健脾升阳,散淤止血等功效。

  以荷叶包粽子,似乎较为少见,但它的的确确存在着。能够找到文字记载的便有鱼香荷叶粽、荷叶肉粽等品种,近年来,也有人尝试开发荷叶排骨粽等新口味。轻轻拨开荷叶,糯米夹杂着荷叶的清香溢出,让人口舌生津,甚至有人连荷叶也一起吃了下去,还连连称赞:“好吃,一股清香味,连皮带馅儿吃才过瘾。”

  用竹笋壳包粽子,多是四川、浙江、湖南一带使用。竹笋壳是出土后嫩竹的外衣,呈棕褐色或麻棕色,其一般沿竹节呈卷状,内光洁外粗糙多细毛。裹粽子讲究“毛竹箬壳细软好,浸壳要比浸米早”,前一年留存的旧箬壳或今年新买的,要先洗净、久浸于水,越软越好包。盘点全球顶级食材,探索珍奇饕餮盛宴。更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厨影美食。用笋壳叶包出的黄褐色粽子有点其貌不扬,却天生带有其他粽子无法山寨的浓郁笋香,而笋的鲜味,更加提升了粽子的口感。

  粽叶芦,又名莽草(海南),粽叶草(云南)。从名字就不难得知,这种名为粽叶芦的植物就为了包粽子而生的,这种禾本科的高大草本在南方地区极为常见,其叶性宽大,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。也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,古人将之命名为粽叶芦,让人一见便知其功效。

  说到粽叶界的霸主,非芭蕉叶莫属。两广地区有一句口头禅“至大芭蕉叶”,意为此事没什么大不了,再大也大不过芭蕉叶,可见芭蕉叶之巨大,深入人心。

  芭蕉叶粽在东南亚一带较流行,在我国的岭南地区也很受欢迎。广西、云南等地用芭蕉叶包裹出的大粽子,最大可重达十几斤,足够一家人吃上一天。

  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越南地区也有用芭蕉叶包粽子的习俗,“越南十八怪”的第十三怪就是“粽子做成四方块,芭蕉叶子包起来”。

  “槲叶落山路,枳花明驿墙。”槲树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,南至台湾,北至东三省,都能见到它们俊秀的身影。槲树的卵形叶片宽大青翠,有着好看的锯齿边,而且相当巨大,散发独特的清香,是天然的食品包装材料。

  我国的河南、陕西、山东等地均有用槲树叶包粽子的传统,每逢端午节前,村民们就会纷纷上山“打槲叶”。新鲜的槲树叶味道苦涩而且满是细毛,还具有单宁和多酚类物质,所以不能立刻使用,必须先煮透去毛,最大限度降低叶片中的单宁含量,然后才填入馅料,包裹成粽子。槲树还有着波罗栎的别名,因此山东出品的槲叶粽子因此被当地食客称为波罗叶粽子。

  玉米叶由于形态巨大,因此也是包粽子的好材料。用玉米叶包粽子在我国并不算常见,但国外的巴西粽以及墨西哥粽都是以玉米叶包裹的,别有一番风味。

  芦兜,也称露兜,产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省,因为它能够结出酷似菠萝的圆形果实,因此也被称为假菠萝。不过,它的果实与真正的菠萝味道相去甚远,倒是其树叶是非常有特色的粽叶种类。古时,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,但这种植物别无用途,不如用来试做裹粽。结果一试之下,觉得芦兜叶味融入粽中,风味独特,遂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。

  芦兜长势凶猛,像一团绽放的烟火,叶子呈喷射状,茂盛时期有一人高,外形与芦荟叶相似,却要单薄些,质地坚韧,包起粽来不易破损。由于芦兜叶多刺,在制作时很要消耗一番功夫。新鲜采摘的芦兜叶,首先要去刺,在沙溪叫作“批勒”,村里都是拿竹条簸箕“批勒”,在芦兜叶上来回磨蹭数次,簸箕上的小孔就能将叶子上的小刺去除干净。“批勒”过的芦兜叶还要“杀青”———即用大镬(铁锅)煮过,去掉植物的草腥和青涩味。值得一提的是,芦兜叶清香,有祛热消滞、驱风散瘀的药用疗效。因而,芦兜粽香滑可口食而不腻,药膳兼备,深受欢迎。

  高大挺拔的椰树既是天涯海角的象征之一,也可以出产特色食材的宝贝树种。用椰子树叶将糯米围裹成枕头形状煮熟而成的粽子,流传于海南黎苗族聚居区。